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引起汽车后市场警惕的三大方向

发布时间:2017/2/5   信息来源:慧聪网
经历了2015、2016两年的资本洗礼,从200多家拿着上千万融资的车后市场创业公司到了2016年底这个时间点上,只有10多家在2016年内拿到投资,算是有后续弹药,但即使是这10多家,能否活过2017年也很难说。



    对于车后服务的供给端而言,2016年已经非常不好过,2017年会好起来么?

    一:车后市场会流行大规模的兼并整合

    后市场目前本来就是红海,产能严重过剩,2014年至今,投资人又催生了更多的过剩产能,目前看,更多的产能仍然层出不穷。虽然各种论坛上仍然有车后企业声称自己的商业模式很牛逼,希望投资人加大投资力度,这种对车后市场的原教旨主义执着已经掩盖了全行业大规模亏损的现实。

    2017年对于车后市场的仍然存在坏消息——维修保养层面,公交的便利,免费的共享单车,各种限行,都会降低行驶里程,车主维修保养的频率必然会降低。事故车层面,保险二次费改会加大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经营难度,即使是大型保险公司,在用户不敢出险的前提下,商业险的保费充足率也会降低,不可能有更多理赔费用养活车后市场,进一步降低理赔成本肯定会要更多车后企业的命。

    环保方面,2016年底的环保风暴很可能不仅仅限于形式,门槛增加会直接让一些汽车维修企业关门——即使关门一批,留下来的产能仍然是过剩的。

    过去两年诞生了很多号称全国性的连锁品牌和O2O企业,活不下去的时候,这些都是兼并整合的壳,但考虑到连锁的管理深度非常浅,涉及的门店数量非常少,即使真的大规模兼并整合,也不过是简单的做加法,不会因为规模改变就解决了供应链、IT、运营这三个核心问题。如何兼并整合车后企业会成为2017年车后服务市场的显学,有并购经验的小伙伴,机会来了!

    二:车后市场的共享售后服务需求旺盛

    无论自建过剩产能还是兼并整合过剩产能,对车后市场而言,用户的维修保养需求都是稀缺的。以往产业界热衷说独立后市场,但最近几年,每个车主的背后都有N多手在操控,通过质保、延保、新车保险操控车主的主机厂。通过保单操控车主。互联网公司通过电商优惠圈操控车主的保险公司。接下来具备云端服务功能的车联网产品也会通过产品操控车主。银行也会通过信贷服务衍生的车主服务来操控车主……每个车主背后的黑手越来越多,这才是维修厂车主流失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随之而来的就是客户粘性的问题,主机厂和4S店为车主提供售后服务,用户粘性很高,极少有用户放弃质保和免费保养。保险公司卖出保单之后为车主提供的理赔服务本质上是售后服务,用户粘性也很高,极少用户愿意主动放弃理赔。既然售后服务比车主自主选择的独立后市场更有用户粘性,为何大家都热衷从事独立后市场呢?显然是因为大家认为能从没有黑手操控的车主那里能赚到钱,但问题是,如今真的还会有很多没有黑手操控的车主么?

    三:主机厂-4S生态主动变革逆袭后市场

    如果独立维修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2017、2018年经济继续下行,具备多种盈利渠道的4S生态更有可能活过这个经济寒冬。2017年主机厂将不得不与4S共度时艰,帮助4S应对独立后市场、连锁维修企业的挑战。

    目前看,主机厂有多种变革的办法,一是允许甚至鼓励4S开放闲置车间为更多品牌车辆提供售后服务,这将帮助4S店提升事故车盈利能力。本质上这就是共享售后服务提供商。二是提升售后服务营销能力,增加4S店客户粘性,把以往用在新车营销上的预算转移支持售后。三是整合保险、金融、二手车等多方面资源协同售后服务营销,用独立维修企业不具备的组合拳打击竞争对手。

    过去几年,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起来的后市场创业公司不断挑战车后服务的价格底线,害死自己的同时,也惯坏了一大批车主,他们对低价的无止境偏好已经让独立后市场门店濒临全行业亏损。从盈利能力看,4S业态是后市场的高端业态,也是目前唯一经过验证的能够为政府创造税收的车后服务业态,以4S的收费标准才有可能支撑得了环保和税收成本。商业必然回归盈利本质,事实会证明独立后市场如果仅仅追求低价,最终必然被市场淘汰。

    中国2万多家4S,通过卫星店建设,产能充分释放,完全可以胜任所有车辆的维修保养服务,对于全国几十万家独立后市场门店,以上的三大方向足以引起警示,2017年4S以及独立后市场会如何变革,我们拭目以待!